张辉林
(2018年3月27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第一部分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概况
十九大应出席代表2280人,特邀代表74人,共2354人,实到2338人,甘肃省代表41人。
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
大会报告共13个部分:
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1、十九大报告的意义
承担着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2、两个阶段
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四个新概念
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勘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里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是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是新思想: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基于“新时代”的判断,也应该有“新理论”。过去五年,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八个明确: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十四个坚持: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三是新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新变化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36年后的今天,十九大报告再次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新的重大论断。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国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新矛盾的需求特征
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既有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些客观“硬需求”,更包括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尊严、权利、当家作主等等更具主观色彩的“软需求”。
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新矛盾的供给特征:领域不平衡、区域不平衡、群体不平衡。
领域不平衡:表现在经济快速发展,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发展有一定差距。人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不平衡,高速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在释放了巨大发展红利的同时,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
区域不平衡:主要是指东中西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不平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不平衡,甚至城市内部、发达地区内部、一些农村内部也存在不平衡现象。
群体不平衡:主要是指不同社会群体在共享发展成果方面有差距。
发展方式有待充分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正在从传统的靠拼土地、拼资源、拼劳动力向拼科技、拼质量、拼效益转变。服务业需要向高端化迈进,对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依法治国有待充分推进:法治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解决“无法可依”后,“有法不依”的问题就更加凸显出来,做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精神文明有待充分提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依然存在。
社会事业有待充分发展: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这些百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尚未根本性解决。
生态环境有待充分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美丽”已成为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约束性指标。
体制机制有待充分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财税改革有待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体系有待健全等。
四是新目标: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的是要在新中国成立365bet体育35元_365体育是正规的吗_365提款成功但是不到账
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在,这一目标变得更加深刻。我们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建成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此外,除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又增加了“美丽”,“美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达到的目标。
“美丽”的奋斗目标:
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美丽的环境。报告8次提到“美丽”,既有“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创新提法,也有对美丽中国建设的部署,同时也有对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倡议。
“美丽”的奋斗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以“美丽”做引领,构筑“美丽”现代化强国,就意味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强国不仅需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提升,生态文明的提升必须协同并进。
第二部分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民生问题
十九大报告原文: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做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八个民生”问题
精准脱贫、教育均等化、医疗卫生、生态文明建设、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养老问题、住房问题
(一)精准脱贫: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1、报告原文
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2、脱贫攻坚历程
(1)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提出“共同富裕”理念
1949-1952 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家财政收支平衡,结构改善,文教卫生事业得到相应发展,职工、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有所改善。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提出“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
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要打破平均主义。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底提出:分配制度的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并以农村为突破口,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从根本上打破农村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
(3)邓小平的现代化“三步走”战略与小康社会的提出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实际1981年人均GDP329.美元,1991年达到665美元。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实际2000年人均GDP达到1641美元。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4)“新三步走”发展战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
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
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里说的“建党100年”,即2021年;“建国100年”,为2049年。
(5)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成就显着
3、甘肃省脱贫攻坚的现状
至2011年底,甘肃省贫困人口842.2万人,全国贫困人口12238万人,占全国总数的6.8%。甘肃58个贫困县,全国833个贫困县,占全国总数的7%。
十八大以来,全国脱贫人口5564万人,甘肃省脱贫193万人,占全国总数3.46%
全省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43.8亿元,是“十一五”的3.05倍;金融机构对贫困地区贷款余额331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29倍。
4、我市脱贫攻坚的现状
我市有37个贫困村,分布在玉门市和瓜州县,其中玉门市9个贫困村、瓜州县28个贫困村,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69户、16931人。
2017年,全市共落实帮扶资金4.15亿元,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高于全市农民收入增速6个百分点。按照省上最新的脱贫验收工作要求,按照贫困人口退出验收的11项脱贫指标及“十不算”、“十不脱”标准,对全市贫困人口脱贫情况逐户进行了验收。
经过数据比对认定、县级验收、市级抽查验收,37个贫困村有33个村,3634户、14038名贫困人口达到了脱贫退出标准,玉门市、瓜州县均达到省上脱贫摘帽验收标准。据静态测算,现有贫困人口938户、2905人。
5、我市脱贫攻坚存在的困难
一是区域性贫困问题依然存在。
二是贫困乡村基础条件尚未根本改善。
三是生态环境治理难度大。
移民乡村灌溉水资源紧张,灌溉用水每年缺口达1亿多立方米,生态用水十分紧张,农林争水矛盾突出,加之土地盐碱度高,土质条件差,造林成活率和农田林网控制率低,还有近12万亩农田没有实现林网化,生态建设任务还很繁重。
截至2015年底,移民乡村还有18.4万亩土地尚未完全改良熟化,土地盐碱程度高,产出效益低的问题还未根本解决,土地改良任务艰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还不完善,斗农渠衬砌率仅为60%;移民乡村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还有待不断完善。
在各级的强力支持下,“十二五”期间,全市移民乡村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以年均25%的增幅快速增加,但到2015年底仅仅达到全市平均水平的1/2,收入差距悬殊问题还很突出。截至2015年底,全市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还有6969户26697人,其中移民乡村贫困人口4529户19714人,占到全市贫困人口的74%,移民乡村仍然是我市脱贫攻坚的重点。
6、今后规划
(1)树立扶贫攻坚新理念。
(2)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
(3)推进产业扶贫大融合。
(4)提高自身“造血”功能。
(5)加大社会保障兜底力度。
(6)强化扶贫项目精准监管。
(二)实现教育均等化: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1、报告原文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当前我国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在的统一高考制度,具备了形式上的公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77.4%,取得跨越式发展;小学净入学率达99.9%,初中毛入学率达104%,已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毛入学率达87.5%,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2.7%,接近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
3、影响教育均等化的原因
4、未来的发展趋势
(1)在加快发展基础上,提升 学前教育普惠水平。
(4)加强对困难群体困难地区的 精准帮扶。
(2)推动义务教育向高位优质 均衡发展。
(5)把加快发展民族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3)全面提升特殊教育水平。
5、四个红包
10月22日上午,十九大新闻中心举行第五场记者招待会,陈宝生就“教育民生”答记者问,“如果我们关于教育事业的总体构想落实了,我们就能给老百姓送出一串红包。”
“教育发展的四个红包”:
第一个红包,到2020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要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要占幼儿园的80%以上;
第二个红包,到2020年,完全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
第三个红包,到2020年,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实现高等教育基本普及;
第四个红包,送给教师们,研究出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调动教师从教的积极性。
(三)医疗卫生: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
1、报告原文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2、我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现状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中国已建起一张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覆盖率达98%,惠及13亿人,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全面推开。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由35.29%下降到29.27%。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大幅提升。2015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增加到5.11张,执业(助理)医师数增加到2.22人,注册护士数增加到2.37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重大疾病防治成效显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40元,服务内容增加到12类45项。医保人均补助标准从2012年的240元提高到450元,政策范围内门诊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稳定在50%和75%左右。
首次提出的“三个制度一个体系”。这就是“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3、十八大以来医疗改革取得的成就:
一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初步建立了分级诊疗体系,8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就能到达最近的医疗点。取消了实行60多年的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旧机制。鼓励社会办医,现在民营医院的数量占比超过了57%。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医改前2008年40.4%下降到30%以下。
二是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再上新的台阶。坚持预防为主,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拓展到14类,优化重大疾病的防治策略,主要的传染病发病率都是显着下降。我国的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的死亡率都大幅度下降。
三是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连续三年开展了改善医疗服务的行动。我国的血液安全供应水平进入了国际前列,全国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下降。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也得到进一步发挥,实施了健康扶贫工程,分类救治了贫困患者360多万人。
4、未来的发展趋势
健全多层次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让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是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
把农村和社区卫生作为“撬点”。当前,我国看病难的症结,不是大医院不够,而是农村和社区卫生太弱。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古人曰:“上医治未病”。加强预防保健,从源头上控制疾病,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卫生投资。
坚持三项改革联动。医疗卫生服务、医药购销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三套马车”,医疗卫生改革涉及政府工作的多个方面,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千年大计”
1、报告原文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五个“前所未有”
一是思想认识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着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二是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发布实施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累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达到1800多万辆。同时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11万多个村庄完成了整治,将近2亿农村人口从中受益。
三是制度出台频度之密前所未有。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40多项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保护具体改革方案,对推动绿色发展、改善环境质量发挥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是监管执法尺度之严前所未有。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税法、核安全法等多部法律完成制修订。
五是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2016年,三大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区域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30%以上。全国酸雨区由历史高点的30%左右下降到了去年的7.2%。在水的方面,地表水国控断面I-III类水体比例增加到67.8%。森林覆盖率由本世纪初的16.6%提高到22%左右。
2、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祁连山局部生态破坏问题突出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国家早在1988年就批准设立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期以来,祁连山局部生态破坏问题十分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批示后,在中央有关部门督促下,甘肃省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情况没有明显改善。
2017年2至3月,中央督察组就此开展专项督查。国务院党组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先后听取督查情况汇报。对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刻剖析,并对有关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责成甘肃省委和省政府向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深刻检查,3名负有领导责任的省级干部和15名相关责任单位的负责人被严肃问责,其中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4名责任人被撤职。365bet体育35元_365体育是正规的吗_365提款成功但是不到账
3、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自然生态的变迁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比如楼兰古国的消失。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习近平同志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果说,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大力推进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为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也为子孙后代永享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 空间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我们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五)劳动就业: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我发展的机会
1、报告原文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2、我国劳动就业的现状
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已基本同步甚至高出经济增速。 过去5年,全国就业人员总量从7.67亿人增长到7.76亿人,年均增长0.3%;城镇就业规模从3.71亿人增长到4.14亿人,年均增长2.9%;全员劳动生产率(国内生产总值与全部就业人员的比率)从72817元/人提高到94825元/人,年均名义增长7.6%;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10元提高到23821元,年均名义增长11.1%,扣除物价影响后,年均实际增长8%左右,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
新经济蓬勃发展,就业渠道更宽。2016年,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1651万户,较2012年的945.8万户增长74.6%,比上年增长11.6%。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5万户。互联网经济迅猛发展,正在渗入各行各业。2016年网上零售额较上年大幅增长26.2%,比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高出15.8个百分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估算,在2016年增加的全部就业中,新经济的贡献率达到70%左右。
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劳动者就业质量全面提升。全国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连续几年保持在90%以上工资水平大幅提升,过去5年全国平均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幅达到10%左右。农民工超时劳动情况明显改善。
3、我国现阶段劳动就业的方针政策
(1)培育新经济新业态,创造更多优质就业岗位。
不断扩大就业规模、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是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前提和基础。当今世界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期,高新技术不断涌现并加速实现产业化。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设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不仅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能够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打开创业就业新领域。与此同时,积极营造更加宽松的体制机制环境,探索和创新适合新经济发展的监管方式,消除新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有利于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快速发展壮大,有利于创造更多优质就业岗位。此外,适应新经济的就业和用工特点,加快完善相关配套制度,能够让更多劳动者分享新经济的红利。
(2)更好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促进就业公平。
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消除就业歧视,实现公平就业,是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建立既灵活又安全的劳动力市场,保护好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应加大最低工资制度执行力度,科学动态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完善社会保险制度转移接续办法,提高社会保险的可携带性;改革失业登记制度和失业保险政策,让非户籍常住人口能够享受与本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失业保障待遇;完善城镇就业支持体系,根据大学毕业生、农民工、“4050”人员、下岗安置人员等技能特征和失业类型,分类施策开展就业援助;以就业为导向健全社会托底政策,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就业的联动;加强就业监测和形势研判,完善以调查失业率为基础指标的信息系统和预警体系,建立宏观经济政策对就业影响的评估机制。
(3)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间就业机会的基本平衡。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间就业机会的基本平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促进区域间就业机会的基本平衡,因而是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共服务还存在差距,应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通过提高城市经济效率、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投资环境等方式,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经济活力和就业吸纳能力;加大对资源枯竭、产业单一、老少边穷等地区的就业支持力度,对于总需求不足、就业机会缺乏的城市,制定有针对性的就业发展战略;加强对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培训,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与本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职业培训服务;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发展战略,引导人口有序合理流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就业机会区域不平衡、就业形势地区分化的矛盾。
(六)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1、报告原文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国家的一项基本经济社会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和“调节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
2、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
截止2016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88777 万人,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37991 亿元,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37930 万人,参保职工27826 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10103 万人,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5940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0847 万人。
3、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今后改革的方向
三个基础: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
三个重点:基本医疗、基本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个补充:慈善事业、商业保险
改革方向:
(七)养老问题: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
1、报告原文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2、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未来预测
截至2016年:全球人口增长率1.7%,老年人口增长率2%,超过总人口增长率。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3亿,占总人口的16.7%;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400万;而且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每年以1000万左右的速度增加。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
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
酒泉市常住人口为111.94万人,老年人近16万人,老龄化水平约为14.3%。
3、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一是养老金不足。
二是养老服务业发展存在政策瓶颈。
三是精神养老不足带来社会治理问题。
4、应对措施
(1)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化养老之路。
(2)及时完善养老服务业发展思路与政策体系。
(3)构建能够满足不同类型老人需求的多元化养老模式。
(4)高度关注特殊群体老人。
(5)抓紧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
(八)住房问题: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1、报告原文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2、我国房价调控情况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15个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涨幅均比上月回落,回落幅度在0.7个至7.4个百分点之间。从环比看,9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下降或持平,5个城市涨幅回落,回落幅度在0.2个至1.1个百分点之间。70个大中城市中,3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回落,31个城市环比下降或涨幅回落。
3、如何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一是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
二是处理好核心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关系。
三是处理好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的关系。
四是处理好租房和买房的关系。
4、我国住房改革的方向
第一,去掉房子的金融属性
第二,政府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
第三,共有产权房
第四,租售同权
第三部分
“三农”问题
“三农”指农村、农业、农民,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中国农民数量多,解决起来规模大;二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三是中国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
(一)农村问题
(1)农村土地问题
一是土地承包问题。
三是土地权属问题。
二是宅基地问题。
资源变资产 资金变股金 农民变股东
一资源变资产。将集体土地、林地、水城和闲置的房星、设备等资源资产的使用权,在清查核实、确权登记、评估认定基础上,通过一定形式入股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取得股份权利。
二资金变股金。将各级各部门投入到农村的发展生产和扶持类财政资金(财政直补、社会保障、优待抚恤、济救灾、应急类等资金除外),按照各自使用管理规定和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支农资金、资产收益扶贫等政策要求,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民持有的股金,集中投入到各类经营主体,享有股份权利,按股比获得收益。
三农民变股东。鼓励和引导农民自愿以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住房财产权(包括宅基地使用权)以及自有生产经营设施、大中型农机具、资金、技术、技艺、劳动力、无形资产等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协商或者评估折价后,投资入股经营主体,享有股份权利。
(2)基层政权问题
当前农村基层政权面临的问题很多,如执政能力弱化、形式主义泛滥、乡村两级债务沉重、干部作风漂浮、不作为和乱作为并存等等。但这些问题都是表面的问题,农村基层政权面临的最严重、最危险的问题是信任危机。
(二)农业问题
(1)粮食安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比较好的调动;随着种子革命和化肥革命的深入,加上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我国的粮食供应由过去长期的短缺转为供过于求,一个千百年来没有解决好的吃饭问题得以解决。
(2)农业政策问题
从“多予”政策看,城乡二元财政体制开始向一元体制转变,但城乡二元财政体制尚未根除,农业财政支出虽实现快速增加,但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在财政的支出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仍然是很低的。
从“少取”政策看,农业税被取消了,但通过低价征地、农民工低工资和农村资金向城市流动等新的渠道向“三农”“取”的问题又日益凸显,这也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三)农民问题
1.存在的问题:一是持续增收缓慢。二是城乡差距扩大。
①农资及涉农服务价格过高削弱了农民增收效果。
②农业内部增收乏力将影响农民持续增收的步伐。
③农村劳动力资源素质不高将影响农民持续增收。
2.农民工问题
2017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农民工总量从2012年末的2.63亿人增加到2016年末的2.82亿人,增加1910万人。
总体来看,我国农民工2016年以来呈现了以下变化:
(1)超时劳动情况有所改善
(2)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重下降
(3)进城农民工居住条件总体有所改善
3.未来发展要求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国以民为先,民以生为先”。十九大报告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民生发展的幸福画卷。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只要我们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深怀爱民之情、忧民之心、为民之志,事事想着群众,心里装着群众,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将民生工作做得更好,把整个社会建设得更富裕、更文明、更和谐、更美丽!